3月份以来,国内基础建设项目审批速度明显加快,一大批铁路、高速公路、机场、城市轨交等项目获得审批通过,财政支出和银行信贷大幅度增加,释放出积极的微调信号。
一季度,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基础建设投资,呈现触底回升趋势。机构调研显示,在西北、中原地区,随着基建工程复工、开工力度提高,建筑类钢材需求改善相对明显,库存持续缓慢下降,而价格也小幅提升。
随着资金逐步到位,先前大面积停工的在建铁路,许多工地悄然复工。据铁路专家王梦恕透露,"目前八成以上的项目都已经复工。"
4月初,温家宝总理在福建、广西调研时再次表示,"5000亿的投资要到位,使在建的铁路线路要开工。"
年初,铁道部公布今年投资目标是固定资产投资5160亿元,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060亿元。与去年相比,这个目标其实并没有低太多。2011年,铁道部虽说原计划的固定投资总额为7000亿元,其中基本建设投资6000亿元,但最终只完成固定投资5906.09亿元,基本建设投资4610.84亿元。
3月末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"基建投资",提出"要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,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。确保国家重大在建、续建项目资金需求,有序推进'十二五'规划重大项目按期实施。"
4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,"当前存在的新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"。会议决定要加快地震灾区恢复重建,抓紧农业、水利、能源、交通、城镇等基础设施和民生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,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。
分析人士预计,未来一段时间,国家将加大政府投资来对冲房地产投资下滑,通过政府支出的加大、信贷的放松、大型项目的开工来稳定经济增长。
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称,在出口下台阶之后,经济下滑的主要风险集中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,这需要政府通过稳定投资来稳定增长,对冲房地产投资下滑。
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指出,在拉动经济的"三驾马车"里,消费缺乏热点、外贸无法主动出击,因此,占GDP比重在50%以上的投资,无疑仍是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。
而在制造业、房地产、基础设施和服务业及其他投资四大类投资中,何以基建独领风骚?张汉亚分析说,这是因为制造业整体生产能力过剩,很多行业微利甚至亏损运行,受到上年利润大幅滑坡的影响,企业投资将会显著减弱;房地产投资受到调控政策影响,短期难有作为;服务业占比较小,对GDP拉动效应不明显;只有基建投资具有逆周期的特点,因此为对冲经济下滑还必须依靠基建投资。
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范剑平认为,基建投资之所以成为稳增长的着力点,首先是有客观需要,我国必须在2020年高储蓄率结束、资金成本大幅上升之前,加快交通、水利、能源以及与民生相关的市政、水务等基础设施建设,基建投资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匹配,在某些领域可以适当超前。
其次,当前物价回落为基建投资加快上马提供了条件。去年由于物价高企,为防止过热的投资再为高物价火上浇油,很多项目出现了缓建、停建。现在已是"十二五"的第二年,需要抓住物价相对走低的阶段,确保"十二五"重大项目抓紧开工。
业内人士分析,投资的方向将主要集中在"重点在建、续建项目",重点区域则是中西部。部分基建项目自去年8月起停工造成基建投资下滑,这些项目大多集中于中、西部区域。去年底,中、西部的计划投资额同比增速为26%,远高于东部地区14.3%的计划投资增速。
这次以投资保增长策略,与2008年的四万亿大手笔投资相比,有什么不同?李慧勇解释说,2008年的四万亿投资,由于项目储备不足,上马比较仓促,质量良莠不齐,而今年是"十二五"的第二年,大量的项目等待开工建设,只需要把该做的项目做起来,就能够形成一股强大的推力。而基建项目能够把短期保增长和中长期转型结合起来。
申银万国研究报告认为,由于总体就业压力不像2008年那样大,政府对经济增速下滑的容忍度提高,这次政策更多是托底,其力度要明显小于2008年,不宜对这次政策预期过高。
天相投顾也预计,"稳增长"不会过分倚重于大规模中央投资项目的推出和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。